第158章 召开了会议
徐丰自认已经是赵繁的下属,自然没什么顾忌,直接问道:“这些事应该是外交部那边的工作,主任还在外交部挂职,是不是有具体的方案了?”
面对满怀希冀望着自己的下属,赵繁想着自己才在计划委员会站稳脚跟,现在说没方案,是不是会被看轻?
他稍微想了一下当前的国际形势,漂亮国刚解决通胀和债务的问题,要是苏大哥也解决了工业比例失调的问题,这两个国家只怕又要起冲突。
两国实力相当,也许苏大哥就没那么容易解体,让老大和老二一直针锋相对,华夏就能一直在后面稳步发展。
欧洲各国肯定也这么希望,说不定能以此说服他们转让一些能源方面的设备和技术。
到了21世纪的时候,华夏不少技术已经超越了欧美,所以自主研发也要推进,但直接引进人家的技术,很快就能拉平差距。
不过这些事最好在外交部开会的时候讨论一下,赵繁始终对自己的计划不太自信,总认为是不是太超前了,怕脱离现实。
为了收服眼前的下属,赵繁便把这番想法大致讲了一些。
没有出乎他的意料,徐丰听完后,脸上流露出的信服神色更加明显了。
话题很快还是转到了五年计划上,毕竟这是他们此行的目的。
赵繁除了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写画画,还带了一份世界地图,和徐丰讨论起了运输的问题。
之前因为和苏大哥合作,东北这边运送过工业品,陆运和海运都有经验。
这个时期国际贸易已经进入了海运为主的阶段,可东北和苏大哥虽然有接壤,但海运的成本却比陆运高很多。
不过在运输行业上,不管是苏大哥还是华夏当下都不太发达,目前只有一条火车线路,而且运货量也不是很大。
如何按照苏大哥提供的清单进行合作,即便是第一年的最少数额,运输也成了问题。
赵繁看着地图皱眉说道:“除了工业升级,运输问题也得考量进去,总不能产品生产出来了,最后却运不出去。”
涉及具体的工作,徐丰比赵繁清楚,他摇头说道:“我们和苏大哥的铁路货运量确实小了一点,第一年的交易量应该能应付。”
任务是能完成,不过那得是最佳状态,可东北和苏大哥的这条铁路,最冷的几个月是停运状态,如果把这个阶段算进去,应该是完不成。
按照赵繁和对方协商的递增数额,第二年的货运量可能还更大。
如果选海运,比陆运要多花二十多天,单这个成本就可以直接否定。
所以想合作,增加铁路运输量是势在必行,这需要两边都同时推进。
赵繁不仅记下来,还嘱咐徐丰:“你让人算一下成本,谈判的时候最好提一下。”
徐丰觉得赵繁挺疯狂的,不仅要了别人的廉价能源来升级本国的工业,竟然还想让对方分摊修路的成本。
刚才他不太确定赵繁的意思,特地询问,对方就是那个意思,直言两边的轨道问题,修路的时候最好是合作。
不管是新闻报道或者内部信息,还是从接触的这段时间来看,赵繁根本不是说大话的人。
很多不可思议的提议,一开始谁都觉得做不到,可偏偏他就能借助各方势力,最后推动落地。
特别是欧盟的成立,国内谁都知道赵繁在背后的手笔,国际上其实也都知道,这也是大家都认为他是外交方面的天才的原因。
这位天才不仅工作干得挺出色,生活也随时兼顾着。
5年计划的工作大致安排下去后,他就带着老婆和儿子去逛东北的早市。
统一发展方向运动的影响没有历史上那么严重,也没出现禁止买卖的事件,这边的早市可是出了名的繁荣,甚至还上过报纸和电视。
小承宇在国外出生,即便回国这一年,也都在高级小区轮转,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么有烟火气息的景象。
看着东张西望的儿子,赵繁好笑地问道:“第一个感想是什么?”
小承宇立刻回答道:“人超级多,食物也很多,一点都不像老师形容的华夏情况。”
孩子刚出生的时候,加奥为了和赵繁接触,特地去打听华夏送新生什么礼物,结果打听到的是建国以前的风俗。
赵繁说的老师应该是法兰西幼儿园的老师,连他们的外交人员都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,更不要说普通的教职人员了。
因为小承宇是个亚裔,那里的老师肯定会讲一些他们认为的华夏的情况,比如贫穷落后,物质匮乏。
历史发生了转变,华夏现在的物资虽然不如21世纪那么丰富,可也没外国人讲得那样吃不起茶叶蛋。
至于儿子说的人多,赵繁也有点尴尬,即便是70年代,其实华夏的人口是真的不少了。
可能是日子好过了,这两年人口暴涨的情况,让统计部门都有点担心。
赵繁牵着儿子一边观察,一边给他讲解:“人多是因为这是早市,大家会来买一天或者好几天的用度,食物多也是一样的。”
然后他纠正了法兰西老师的错误观点,华夏贫穷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老黄历了。
一家三口逛了一圈,在这里吃了早饭,还买了不少特产,打算待会都送给亲朋好友。
刚回到下榻的宾馆,跟着一起来的秘书方修远就急匆匆地跑来说道:“刚接到电话,外交部那边请主任赶紧回首都,漂亮国的交涉函发过来了。”
看着对方这么焦急的语气,一猜就知道应该是没什么好事,这里的工作还没收尾,好在数据大致都收集全了,剩下可以交给徐丰。
回到首都,赵繁连家都没有回,直接去了外交部。
陈敏是挂职外交部的秘书,加上前几天那个平衡漂亮国和苏大哥的计划,她也得去工作,好在没那么急,可以先把儿子送到娘家。
类似的安排,这几年陈敏已经得很熟练了,赵繁就放心地先去开会。
一到外交部,陈宏就召开了会议,外交部还在国内的司长都来了。
因为只有赵繁一个是兼职的,只有他没看到那封交涉函,加上他是翻译出身,秘书直接就把原文交给他了。